华星配资
///为数万学子提供青少年美育、中考、高考、美术考研咨询///
度物象而取其真
名师介绍
孙翌婷
●51美术特聘专家讲师
●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
●硕士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
●具有多年美术教育经验
●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与见解
2025年重庆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 优秀奖
2025年举办个展《爪印暖暖》
2024年CIB9全国插画双年展 入围奖
2023年江苏省青年美协新人展
2023年第十六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二等奖华星配资
2023年“新岁共启,向阳而生”作品展 二等奖
2022年曲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年展 二等奖
Q
51美术:许多家长担心孩子“零基础学美术来不及”,您如何规划这类学生的集训节奏?
零基础学生完全无需因起步晚而焦虑,关键在于科学规划集训节奏,用兴趣激发内驱力,用方法替代盲目练习。基础阶段需聚焦两大核心能力:一是造型感知力,通过几何体结构训练(如正方体、圆柱体的透视与比例)建立空间认知,避免陷入“画得像却结构错”的误区;二是观察方法论,采用“负形观察法”(即关注物体外轮廓与背景的形状关系)和“色彩情绪对应法”(如用冷色调传递静谧感、暖色调表现活力),让学生从“被动模仿”转向“主动表达”。最后,建议家长优先选择能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的机构,避免“一刀切”式训练;关注孩子课后是否主动复盘绘画思路——这表明其已从“完成任务”转向“思考提升”。
(荣誉证书)
Q
51美术:孩子文化课成绩不错,但集训期间难免顾此失彼。您对避免学生在冲刺美术的同时文化课大幅滑坡有哪些针对性建议?
文化课与美术并非对立关系,关键在于精准分配时间,利用碎片化学习实现“双线并进”。集训期间应以美术为主,每天保证6小时高效训练,同时利用碎片时间“保温”文化课:如早餐时听英语听力磨耳朵,午休前刷几道数学选择题,睡前背几个文综知识点。联考结束至校考期间,文化课应进入冲刺阶段,需调整为“美术+文化课”双轨制,如每天上午巩固美术应试技巧(如速写动态训练、色彩关系调整),下午与文化课老师同步复习,重点攻克语文作文模板、数学压轴题解题思路等“提分快”的板块。
(绘画作品)
Q
51美术:家长希望孩子通过集训考上好大学,但也担心“只会应试不会创作”。您认为高考技巧与艺术素养该如何平衡?
家长担忧“集训只教应试技巧”实则是对美术教育目标的误解。真正的集训应兼顾“升学刚需”与“素养积淀”:在技法训练中融入艺术史案例分析(如对比梵高与莫奈的笔触差异,理解“表现主义”与“印象派”的核心逻辑),引导学生思考“技法如何服务于主题表达”;在应试创作中鼓励材料实验(如用刮刀替代画笔、混合沙粒增加肌理),打破“画得像”的执念,培养“如何画得有想法”的能力。这些训练不仅能提升学生应对名校校考中“创意素描”“设计基础”等题型的能力,更能为其大学阶段的持续创作奠定思维基础。我的建议是,家长在选择画室时应观察机构是否在集训中设置艺术鉴赏课等“非应试内容”——这些看似“无用”的课程,实则是培养孩子艺术感知力与创新思维的关键。
(插画双年展证书)
Q
51美术:您既有美院教育背景,又坚持创作并参展,这种“学者型艺术家+教师”的身份对教学有何优势?家长在为孩子选老师时,应重点考察哪些方面?
选老师需重点考察三大维度:学术背景、创作能力、教学逻辑。学术背景决定其能否拆解高考评分标准(如央美毕业老师更熟悉造型类院校的偏好,清华美院毕业老师更懂设计类院校的考核逻辑);创作能力体现其能否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教学方法(如长期坚持创作的老师,更擅长引导学生突破技法瓶颈,而非机械重复模板);教学逻辑反映其能否平衡应试与素养(如能否清晰说明“如何通过静物训练培养构图思维”“如何通过色彩练习传递情绪表达”)。给家长的避坑指南:警惕只展示“学生高分卷”却避谈创作思路的老师——这可能暗示其教学依赖“套路模板”;优先选择能提供“学生成长档案”的机构(记录从入学到联考的每阶段作品与改进建议)。
名师作品展示
将我们设为「星标★」会第一时间收到推送
建议关注
51美术网官方小红书
看完关注51美术网
避免错过更多好文
选择51美术志愿填报系统
点下方查看院校历年分数线、招生简章
院校介绍 带你了解院校层次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