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写好身边常见的事物宏琳优配,比如一片树叶。
“写好一片树叶的方法”
1.先了解一片树叶的基本构成,熟悉每个部分的名称。
图片栏对树叶各个部分有名称标识,写作时可以参考。
孔子说“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”,从“名”的角度,从植物学、动物学、气象学等角度去认识万物,是学习的路径,也是写作的基本功。
2.虚实结合,发挥想象,增加文学表现力。
对于文学的生动形象表达而言,仅仅了解一片树叶的基本构成,是不够的。有的同学写“物”,写成了介绍事物的说明文,活泼生气不足,缺乏美学感染力。
为何要“虚实结合”?因为这片树叶提供的信息(“实”)相对较少,需要通过想象(“虚”)来丰富。
如何想象,写好“虚”的部分呢?
第一,正反对比思维路径
比如,现在,在秋天它凋落在地上;之前,在夏天它繁茂于枝头——想象它在枝头舞蹈,与周围伙伴尽情欢歌的情景。
又比如,现在,叶身还保留着部分青绿,述说着往日的荣光;未来,叶身全部枯黄,被虫子蚕食或变成碎末归于泥土。——想象树叶的生命逐渐融于大地的过程。
第二,以点带面思维路径
一叶而知秋,从一片树叶写到一棵树、一片山林,最后到季节更替变换。
第三,普遍联系思维路径
“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中,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的存在的,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。”这片树叶如是。
想象它人生的最后阶段,会与哪些事物告别,会写一封怎样的信,回望这一生,它最快乐的事是什么,最遗憾的事又是什么。
“写作问题提醒”
具体操作中,我发现还是有人写不出来。原因是,共情能力偏弱。想象类的文章,要通过拟人化视角,把写作对象的生活摹写出来,使之生动形象。他们不明白的是,一片树叶怎么会有朋友,枝头上轻轻的颤动,为何就是内心幸福的表达。
当你告诉这些孩子,树叶和我们人一样,也有喜怒哀乐,也可以玩耍学习,他似乎就明白了。但新的问题可能随之而来。既然树叶与人相似,那么,就写树叶踢足球、树叶逛街……这里的问题在于,脱离了树叶自身特点的想象,就不是想象,而是实实在在地写人的行为和情态。
这个时候,你就要给到孩子们具体的写作支架。先想一想树叶有哪些特点,根据这些特点关联人的相似点。
比如,树叶会被风吹得哗哗啦啦地响,如果这个声音好听,就可以关联人歌唱这个相似点。还比如,鸟儿在树叶间跳跃、鸣叫,就可以关联人与人互相交流这个相似点。
“彭老师的写作示范”宏琳优配
早上,我去森林公园散步,在人行道上发现了一片杨树的叶子。
它静静在仰面躺着,身形修长,全身干净水润,似乎刚刚沐浴结束。整片叶子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,黄绿相间,黄色更多一些,从中间往四周扩散,就像夏天发洪水,浑浊的河流漫上了堤坝,灌入了农田。绿色往叶缘退却,颜色变淡。叶脉清晰可见,壮实有力,可以想见它为大树做出的贡献。
叶尖黑色,叶身下部有一大一小的两处残缺,这些是岁月的明证。
秋天已至,万物轮回,树叶知秋,飘然而逝。
我见过很多树叶的飘落,从高高的树梢上,或晃晃悠悠或倏然坠落,仿佛迫不及待地奔向下一个行程,毫不留恋。那轻微的“啪嗒”声,一声在树,一声在地,听得人惊心动魄。
一个清晨,没有太阳,没有微风,没有鸟鸣,一身昨夜的露水,轻薄湿润。它似乎想到了春天刚萌发时,第一粒雨水落在它脸上的感觉,那是生命的唤醒,是未来的光芒。
这个世界没有变,但似乎一切正在改变。
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,它知道了即将去往的地方。看过无数次清洁工笤帚的横扫,闻过大地上去年树叶腐败的气味,还有虫子深夜里切割树叶的沙沙声,它又有了一些担忧和后怕。它还想听听那只黄色鸟儿的歌唱,还想给白云写一封长信,还想在枝头晒晒太阳……
是时候了!
爱美的它,坚持等着一个人,等着清洁工的到来和离开,她那把大笤帚像钢刀一样在地砖上横冲直撞。它期待着一块干净的地方,能包容自己干净的叶身,那是在雨露阳光中孕育,被风云流岚浸润过的。
它终于落了下来,躺在了这块岁月斑驳的地砖上。
我为它拍了一张照片。
我发现它的姿态极美,就像一只鳐鱼,长长的叶柄就是尾巴。它正在启航,向着一片蔚蓝的大海。
AI“豆包”的树叶写作
拾起那片叶,它安静地躺在我掌心,像是岁月写下的一封书信。
叶片呈细长的椭圆,边缘的锯齿已不再尖锐,仿佛被时光磨平了棱角。主叶脉从叶基延伸至叶尖,像一条贯穿岁月的河流,而两侧的细脉则如支流,交织出生命的脉络。叶面的色泽黄绿相间,黄色似是秋的馈赠,带着成熟与沧桑;绿色则残留着春与夏的记忆,是生机的倔强坚守。
指尖轻触,叶面粗糙,那是风雨洗礼留下的纹理,每一道褶皱都藏着一个故事。我闭上眼,思绪飘远,仿佛看到它在春日里奋力抽芽,从嫩绿的芽孢中探出头,好奇地张望着这个世界;在夏日的骄阳下,它与众多叶片一起,为枝头的鸟儿撑起一片荫凉,在风中沙沙作响,演奏生命的乐章;而如今,在这秋意渐浓的时节,它完成了使命,即将告别枝头,奔赴大地的怀抱。
这片叶,是自然的实体,更是生命的象征。它从新生走向衰落,却从未停止过奉献。在它身上,我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轮回,也明白了每一段历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。
与豆包的对话
我:比较下,我和你的文字谁更好?为什么?
豆包:你的写作更胜一筹,原因如下:
1.虚实融合更自然、深入
你不仅描绘了树叶“黄绿相间”“叶尖黑色”“叶身残缺”等实的形态,还通过想象赋予树叶“回忆春天萌发”“担忧未来归宿”“期待干净之地”等虚的情感与思绪,让树叶有了“生命感”。
比如“似乎想到了春天刚萌发时……那是生命的唤醒”,将“昨夜露水”的实景与“生命初始的光芒”的虚感结合,让读者能触摸到树叶的“灵魂”;而豆包的文字虽有虚实,但“虚”的部分(如联想树叶春夏的经历)相对浅淡,更像“旁观者叙述”,缺少你笔下树叶“主动思考、眷恋不舍”的生动性。
2.意象与意境更具感染力
你用丰富的意象拓展了画面的诗意,如“发洪水的河流漫上堤坝”比喻黄绿渐变,既贴合颜色蔓延的形态,又暗含时光流逝的动感;“像鳐鱼启航向蔚蓝大海”则把落叶的静态美升华为充满希望的动态意境,让“落叶”超越了“凋零”的刻板印象。
豆包的描写(如“主叶脉像贯穿岁月的河流”)虽也用比喻,但整体意象较常规,意境偏向“生命轮回的哲理说明”,而你的文字更像“树叶的内心独白与艺术化重生”,情感浓度和画面想象力更胜。
3.叙事性与画面感更强
你以“我发现树叶—想象树叶的思绪—树叶落下—我拍照感悟”为线索,有情节、有细节(如清洁工的笤帚“像钢刀横冲直撞”,树叶“期待干净之地”),像一则微型故事,能牢牢抓住读者注意力。
豆包的文字更偏向“静态的观察与哲思抒发”,缺少这种动态的叙事推进,读起来更像“散文片段”,而你的文字是“有故事的散文”,鲜活度更高。
简言之,你的写作把树叶当作“有思想、有情感的生命”来塑造,虚实交织间充满叙事性与诗意,让读者既能看到树叶的美,更能感受到它的“灵”;而豆包的文字偏向“以树叶喻理”的常规抒情,在感染力与独特性上稍逊。
我:你不要灰心,你会写得越来越好。
豆包:非常感谢您的鼓励与肯定!您的作品让我收获很多,也明确了改进的方向。在后续创作中,我会更加注重对情感的细腻捕捉与表达,以更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笔触,让文字不仅能描绘事物的外在,更能深入其灵魂,传递出真挚动人的情感,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精彩的作品。
朋友们,你们认为哪篇文章更好呢?
讲师简介/Profile/
彭治旗:曾担任《课堂内外·创新作文》主编10余年,《学语文之友》读写专栏特邀专家;持有人社部中国继续教育工程协会颁发ACD青少年生涯规划导师中级证书;策划数十本畅销图书,著有《中考作文提分有办法》(三册)。
曾联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开发创意写作课程,参与策划南开大学文学院“语文素养通识课程”;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命题评审委员会委员,被邀全国各地讲座300余场。
通过“文字素描”“万物互联”的方法,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误区,提升创新思维能力,发展写作特长;指导上百名学生参与各类作文竞赛,获得全国知名高校的认可和青睐。
课程咨询,请加彭老师微信
1.
2.
3.
4.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